什么是端到端加密
在加密网络通信中(例如TLS),可以防止攻击者破解加密报文,伪造身份。我们假设一个场景:存在两个客户端A和B,它们通过服务器S进行消息传递,从而实现通信。我们可以观察在这个过程中,客户端A与服务器S做一次消息传递,加密消息发送到服务端时会进行解密,当要发送给客户端B时,再进行一次加密然后传输,这也是常见IM的通信方式。
整个过程中,明文会存储在服务器,当攻击者攻破服务器,或者服务器本身就是恶意的,那么客户之间的通信消息就会泄漏。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方式,只有通信双方能够加解密,作为传递信息的第三者(包括提供服务的运营商)无法获知明文呢?
端到端加密(End-to-end encryption,E2EE)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产生的。书面定义:
是一种只有参与通讯的用户可以读取信息的通信系统。 总的来说,它可以防止潜在的窃听者——包括电信供应商、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甚至是该通讯系统的提供者——获取能够用以解密通讯的密钥
今天我就想围绕着端到端加密的设计来做分析,回答一些我认为比较关键的问题,而不仅仅是复述过程(网上很多文章只是简单介绍了该概念和流程,而没有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),当然因为本人的能力有限,如有错误请指正。
业界现状
伴随着美国棱镜门监控事件,人们越来越看重个人隐私保护,将自己的机密通话消息托管给服务商不再可信。为此诞生了很多端到端通信的IM应用,号称能够实现只有两个人知晓的加密通信,其中主流的几个包括Telegram,Whatsapp,Skype等,能力图如下:
而对于如何做到端到端加密,除了Telegram自己设计了一套MTProto协议(我暂时还没研究,因为它的资料不是那么全),大部分应用使用的都是Signal协议作为它们的基础。
Signal作为一个开源的协议,已经被众多安全专家肯定了它的安全性,并且Signal团队也开源了相关库和客户端,服务端代码,是值得信赖的。但是在其上实现的其他应用是否值得相信又是值得商榷的,比如Whatsapp被Facebook收购,Facebook又曾经加入过棱镜计划,并且Whatsapp本身是不开源的,虽然它宣扬自己是基于Signal实现的完全端到端加密,但是究竟如何还是耐人寻味。
以上就是端到端加密的一些背景,下面我将会介绍和分析协议中最为核心的部分,看看Signal是如何实现端到端加密通信的。
Signal协议简介
Signal协议主要由几个部分组成,在官方文档中有四篇文章分别为:
- XEdDSA and VXEdDSA:介绍了如何将做ECDH密钥交换的椭圆曲线,转换为可以做数字签名。
- X3DH:将DH算法进行拓展。用于在两个客户端建立共享密钥,提供异步通信能力,身份验证(但是不防中间人,很奇怪是吧,后面我会解释),一定的前向安全性,以及可否认性。
- Double Ratchet:双棘轮算法,结合了对称密钥棘轮和DH棘轮,保证了前向安全和后向安全。
- Sesame:用来做多设备多用户的同步管理。
受篇幅限制,我决定挑出X3DH和Double Ratchet来做分析,个人认为这也是Signal协议中最为核心的点。
预备知识
DH类算法
Diffie–Hellman和基于椭圆曲线的Diffie–Hellman算法,用于两方进行密钥协商,详细介绍请看离散对数和椭圆曲线加密原理,简化表述:
第一种基于有限域上的离散对数问题:
已知x和G,求G^x mod p是简单的;反过来已知G^x mod p和G,求x是困难的。
第二种是基于椭圆曲线上的离散对数问题,即ECDH类,口语化表达类似:
已知x和G,求xG是简单的(椭圆曲线上的运算,不是简单的数乘);反过来已知xG和G,求x是困难的。
所以一般我们把x作为私钥,xG(G^x)为公钥,使用的过程类似:
- 服务端拥有私钥a,客户端拥有私钥b,第一次服务端发送公钥aG和参数G。
- 客户端接受到后计算bG,发送自己的公钥bG至服务端。
- 此时客户端拥有aG和b,服务端拥有bG和a,双方经过计算a(bG)=b(aG)=abG,得出相同的会话数据。
此时中间人只能截获aG,bG和G,无法求出abG,因为想要求出的话记必须通过aG和G(bG和G)计算出a(b),但是从上文的条件可以看出这是困难的,由此这就是DH类算法的原理。
前向安全,后向安全
前向安全:长期使用的主密钥泄漏不会导致过去的会话密钥泄漏。
后向安全:长期使用的主密钥泄漏不会导致之后的会话密钥泄漏。
通俗点说就是某个密钥泄漏不会对之前或者之后的加密消息有影响,例如在TLS中如果使用ECDHE,DHE就可以保证前向安全,因为协商的私钥都是临时生成的。
Signal之X3DH协议
设计目的
回想下端到端加密的目的,我们要实现一个只有通信双方能够加解密的过程,包括提供消息转发的服务器也不知道明文,那么服务端不会存储明文,通信的客户单A和B就需要直接协商出一个对称密钥来做加密传输,也就是说设计的协议需要提供离线异步协商对称密钥的能力。
并且为了保证通信双方的身份不与消息强绑定,协议需要提供可否认性,即两方都可以否认之间曾经存在会话,这与TLS的不可否认性正好相反,加大了第三方取证的难度。
最后为了安全性,对抗密钥泄漏可能造成的安全问题,例如前向安全,身份伪造等,协议还添加了额外的过程来做防御。
总之X3DH的最终目的就是协商出一个对称密钥,并保证上面所说的的几个特性,接下来我们来看下相关的定义概念。
相关概念
首先约定会用到的角色,密码学函数以及相关参数。
三个角色:
- Alice:会话的发起者。
- Bob:会话的响应者。
- Server:存储Alice发送给Bob的消息,以及存储一些客户端信息用于密钥协商。
密码学函数:
- DH(PK1,PK2):使用PK1和PK2相对应的公私钥进行ECDH的计算,生成一个共享密钥。
- Sig(PK,M):使用PK对应的私钥对M做签名,验证的时候时候用相应的公钥。
- KDF(KM):KM是包含密钥的序列,利用HKDF密钥派生函数做拓展衍生出新的密钥。
会使用到的参数密钥:
Name | Definition |
---|---|
IKA | Alice的身份密钥 |
EKA | Alice的临时密钥 |
IKB | Bob的身份密钥 |
SPKB | Bob的被签名预密钥 |
OPKB | Bob的一次性预密钥 |
这些都是成对出现的公私钥,但是为了简化描述,我们这里只关注公钥的使用。
通信的双方都会持有一个身份密钥例如Alice的IKA,Bob的IKB。
Bob持有一个被IKB签名的预密钥SPKB,SPKB会周期性地替换。同时Bob还会有一组一次性预密钥OPKB,每发起一次X3DH协商,就会消耗一个OPKB。(之所以叫预密钥是因为SPKB和OPKB都会在Alice发起会话之前发送到服务器)
每一次发起X3DH协议,Alice都会生成一个临时密钥EKA。
经过一次X3DH密钥协商,Alice和Bob会协商出一个32字节的共享密钥SK,这个SK(或者用HKDF函数拓展这个SK)会用在后面的其他协议。
基本架构
基本流程为三个部分:
- Bob将自己的IKB和prekey发送到服务端。
- Alice从服务器获取一组Bob的公钥,然后使用它生成SK,之后发送初始化信息发送给Bob。
- Bob接受初始化消息,并验证生成相应的SK。
然后我们来看下具体的步骤,首先Bob生成相应的公私钥:
- Bob的身份密钥IKB
- Bob的被签名预密钥SPKB
- Bob的预密钥签名Sig(IKB,Encode(SPKB)),就是用IKB对SPKB做一个签名生成的信息
- Bob的一组临时预密钥OPKB1,OPKB2,OPKB3…
然后Bob发送这些到服务器上(Alice其实也会生成发送一组上列信息上传给服务器,但是在一次会话中只会用到Alice的身份密钥IKA),Bob会周期性地更换SPKB,并替换之前旧的SPKB,可能会继续持有一段时间SPKB的私钥以处理延时的消息,之后会删除私钥以保证前向安全(Bob同样会删除一次性预密钥的私钥当收到相应的初始化消息后)
之后正式开始协商过程,Alice首先会向服务器请求Bob的相关信息,包括:
- Bob的身份公钥IKB
- Bob的被签名预密钥SPKB
- Bob的预密钥签名Sig(IKB,Encode(SPKB))
- Bob的一次性预密钥(可选的,当服务器中还有的时候发送)
然后Alice会生成一组临时密钥EKA,进行密钥计算
没有OPKB的时候:
1 | DH1 = DH(IKA, SPKB) |
有OPKB的时候,多了个DH4:
1 | DH4 = DH(EKA, OPKB) |
其中DH1和DH2提供相互认证,DH3和DH4提供前向安全,后面我会解释。
之后Alice删除EKA的私钥和中间计算的DH值,并使用身份信息计算一个“associated data”即AD,例如:
1 | AD = Encode(IKA) || Encode(IKB) |
随后Alice发送初始化消息,包含:
- Alice的身份密钥IKA
- Alice的临时密钥EKA
- Alice使用的Bob的被签名预密钥的标志号(如果使用了OPKB,那么还有OPKB的标志号)
- 一段初始化文本,AEAD模式加密,其中AD作为输入的associated data,使用SK(或HKDF函数拓展SK)作为加密的密钥
Bob接受初始化消息后,就能得知Alice的身份密钥,EKA所代表的临时公钥,Alice使用的SPKB和OPKB,通过相同的方式计算出SK和AD(同样计算完后删除中间的DH值),然后解密初始化文本,如果解密成功,会删除一次性密钥的私钥,保证前向安全性。
这样子最终Alice和Bob就持有了相同的SK或由HKDF函数拓展SK的新密钥。
问题解析
虽然上面阐述了一遍X3DH的过程,但是想必大部分人看完后都是一头雾水。这些参数的作用是什么,为什么这样设计计算过程,这样的交换是如何实现设计目标的等等,接下来我就会结合官方文档和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。
DH1和DH2是如何完成相互认证的,DH3和DH4如何提供前向安全的?
Bob和Alice都会上传自己的身份密钥,通过两次DH计算,即Alice通过Pri_Alice和Pub_Bob(IKB)进行计算,Bob通过Pri_Bob和Pub_Alice(IKA)进行计算,就能确保对方的确持有相应的私钥。
DH3通过EKA和SPKB进行计算,因为EKA是每次临时生成的,并且其私钥会在计算出DH结果后丢弃,所以能提供前向安全性。同理OPKB也是只使用一次,并且在计算出结果后丢弃私钥,提供更强的前向安全性。
X3DH的可否认性?
首先说明可否性指的是通信双方即Alice和Bob无法向第三方例如Carol证明两者间曾进行过会话。形象点说Alice想要举报Bob,但是Alice不能够证明给法官Carol说Alice和Bob两人间曾经通过信,就算Alice展示两者的会话消息,Bob也可以否认说这是Alice自己伪造的。
为什么呢?首先Bob的身份密钥IKB和被签名预密钥SPKB都是公开的,任何人都可以获取,因此Alice可以自己单独计算出SK,并发送给Bob初始化消息,但是此时Bob是可以选择不计算出SK的,Alice并没有显示的证据(例如TLS中Server主动的数字签名下发给客户端),所以无法证明Bob持有同样的密钥。同样因为EKA在使用完后会丢弃私钥,Bob同样无法证明Alice是持有相同的SK密钥。综上X3DH的相互认证是不可向第三方证明的,具有可否认性。
存在中间人攻击?
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,会发现一个问题:Alice和Bob在进行相互认证的时候,Bob其实只是收到了一个身份密钥,就算它成功计算出相同的SK,那又怎么证明这个身份密钥确实是Alice的呢?可能存在一个中间人David截获了Alice和Bob的对话,并替换Alice的身份密钥IKA为自己的IKD,Bob只会知道它通信的对端的确持有IKD的私钥,而无法得知对端是否为Alice。
也就是说X3DH的相互认证只能说是一个身份的绑定,而不能确保通信对端的确是真正想通信的人,这也是上面可否认性带来的必然结果,在像TLS的协议中是存在一个可信第三方进行显示证明通信双方身份的,但X3DH是不存在这样的角色。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在Alice和Bob建立对话后会用带外通信的方式进行身份确认IKA和IKB,例如扫二维码,比较公钥指纹等手段来避免中间人攻击。
临时预密钥有什么作用,为什么它是可选的?
笼统的说是为了前向安全性。详细点说,当不存在OPKB的时候,Bob会长期持有IKB和一定时间内持有SPKB,当攻击者攻破Bob后能拿到IKB和SPKB,并通过观察网络流量记录拿到之前的EKA,这样攻击者就能解密之前的消息了,因此当没有OPKB的时候前向安全会下降。当然OPKB被消耗完时,EKA一般会经过TLS加密,还是能保证一定程度的前向安全的,所以OPKB也不是说必须有。
为什么需要SPKB呢,SPKB为什么一定需要被IKB签名呢?
当不存在SPKB的时候,只有OPKB,如果存在攻击者恶意DDOS发起会话,会迅速消耗OPKB,当消耗完后,就无法与B正常通信了(虽然可以通过服务端进行一些限频等手段防DDOS,但还是更应该从协议层来做一定的防范)。那么为什么SPKB需要被IKB签名呢,官方文档是这么解释的,虽然看起来省略签名的步骤会提高效率,但是可能服务器是恶意的,Alice发起通信后提供给Alice的是伪造的预密钥,然后服务器恶意泄漏B的IKB就可能可以计算出SK了,从而解析Alice想要发送的信息。
以上就是我觉得官方文档中没有解释清楚的,还有几个问题例如重放攻击,密钥泄漏危害讲的比较清楚了,可以直接参考官方文档。
Signal之双棘轮
设计目的
对于X3DH,保证了一定的前向安全,但是还不足够,为了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前向安全和后向安全,Signal协议设计了一个双棘轮(Double Ratchet),即用对称密钥棘轮棘轮(Symmetric-key ratchet)保证前向安全,DH棘轮保证后向安全。
KDF链
KDF链是保证前向安全的核心
两个输入一个为密钥,一个是输入材料,输出切分为两部分,一部分作为下一轮的输入密钥,一部分作为本轮输出key,这样子保证了足够的前向安全,弹性,入侵恢复(参考文档)。
Symmetric-key棘轮
每个消息都使用唯一的message key加密,message key从chain链中导出保证了前向安全,但是因为输入的是constant所以无法保证后向安全,如果攻击者拿到了chain key就可以计算出之后的message key。在双棘轮中会有三个链分别为Root Chain,Sending Chain和Receiving Chain。
DH棘轮
DH棘轮保证后向安全,因为每次都会重新计算DH密钥。Bob发送公钥至Alice,Alice使用Bob的公钥Pub_B和自己的私钥Pri_A计算出一个DH1,然后Alice发送自己的公钥Pub_A,Bob结合自己的私钥Pri_A计算出相同的DH1。之后Bob生成新的密钥对,发送自己新的公钥Pub_B2,重复上面的过程,这样每一次都会计算出一个新的DH结果,保证了中间某次密钥泄漏,不会影响后面的消息加解密,这就是DH棘轮。
然后会利用一个来回生成两组发送和接受链。
双棘轮的组合
综上,通过组合以上两个棘轮就保证了前向安全和后向安全,DH棘轮生成的DH作为Root Chain的输入,来产生Sending Chain和Receiving Chain。
然后看下实际的交互情况,会从Root Chain导出Sending Chain和Receiving Chain,然后Sending Chain和Receiving Chain会生成每个消息单独的message key。
失序处理
当消息乱序发送时,会在消息头中维护消息序列和上一个链的长度,然后失序到达时保存未到的消息的对应的message key,例如下面B4到了B2和B3没到,头信息为N=1,Pn=2,所以可以推算出哪些没到,并保存这些消息的对应密钥。
X3DH结合双棘轮
X3DH商量的SK作为Root key,协商出的AD作为棘轮加密时用的AD,Bob的Prekey作为Bob初始棘轮公钥。X3DH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生成这个root chain的key。
总结
通过以上的描述我们大致了解了Signal协议是如何做到端到端加密的,真正意义上解决了第三者插入会话的问题,并且提供了可否认性,加强了前后向安全与对抗密钥泄漏。但是对于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回答,比如如何做到多设备管理(Sesame),如何进行群组会话支持端到端加密(参考WhatsApp白皮书),如何做到多服务器负载均衡下的通信。同时我们要知道,就算在协议设计上没有问题,但是可能因为攻击者直接攻破接管了客户端等等类似的问题,影响到端到端通信之间的安全,所以要铭记一点:没有绝对的安全,我们只能尽量接近安全。